之前,就有朋友跟我推薦《零工經濟》這本書,還鼓勵我可以朝著這個方向邁進,如果想要當記者,不一定要在體制內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新聞,也許可以自己出來做。其實這個概念,在媒體業來說,比較像是之前很紅的「獨立記者」,又或者是現在的當紅的Youtuber「自媒體」吧!

 

零工經濟賺更多?

這本書當然顛覆我許多的想法,裡面提到這些從事零工經濟的人,不見得是想要「賺更多」,反而追求的是一種對於時間的自主權,不用朝九晚五的工作,固定時間上班、下班。事實上,內容跟我原本想的有點出入,裡面除了舉出零工經濟的案例之外,也在告訴有志轉向零工經濟模式的人,如何做時間規劃、財務規劃,因為比起傳統上班模式,零工經濟的人雖然取得了時間上的彈性,但因為還是體制外的模式,自己得為工作負責,也得為未來的生活開銷未雨綢繆才行。

 

公司降低成本不聘專職

不過,我覺得出現這樣的「零工經濟」模式,有很大的因素還是來自於資本主義之下,整個就業環境與公司經營策略的轉變。書中一再強調,許多的企業早就不想要聘用正職員工,因為怎麼算都覺得划不來,所以大量聘用約僱員工,或是將工作內容外包,與接案者合作。因此,相對的有更多「零工經濟」的機會,當然從專業的角度來看,許多選擇零工經濟的人,在某些領域中本身就是一名專家,具有豐富的經驗與才能,不只能夠勝任工作,還能成為講師。

我想,這樣的現象,在台灣也是如此。在《哪有工作不委屈,不工作你會更委屈》這本書中,也談到相同的就業市場趨勢,因為技術日新月異,很多時候公司請了A,看中他具有某種能力,但是過沒多久發現A的這份能力已經不足以對付現實的轉變時,A變得無所用處。因此,公司會更傾向當初以約聘的方式來去雇用A

 

約聘當道?工作十多年最後變「皮球」

這樣的現象,我在電視台也有看到。一方面,特別是公共電視,可能剛好接到電影展的政府案子,僅有一年的工作時間,因此提供一年的約聘職。又或者,在我們電視台,因為想要籌備一個跟國會有關的政論節目,到處打聽找到了一名資深國會助理,曾效力於不同的政黨,對於國會生態相當了解,故透過關係聯繫希望她能加入節目的製作,後來這名國會助理就轉任成為節目的執行製作。

但持續一年之後,公司請了其他主持人想要開設新節目,這個政論節目就因此收攤,而原本的製作群就此打散到不同的地方。這名國會助理後來就成為了新節目的執行製作,不料她實在與新節目的團隊相處不來,工作量遽增之下,讓她很憤慨,向上級反應之後又被調到我們編輯台。當初,她來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很納悶,因為她明明有十幾年的國會經驗,卻被派到編輯台跟我們在那邊跑來跑去、剪來剪去(剪片),實在是大材小用了。

我在想這是不是就是一種暗示,告訴你讓你在這裡,如果受不了了就快點走吧!她實在到後來也不喜歡助理編輯的工作,想著要回立法院,跟上層提離職,不過公司表示有新節目要開播,可能有機會讓她回去當執行製作,但一切都不確定,要她再等一個月。如她所願,她將入主政論節目,真的是個HAPPY ENDING

 

成為斜槓青年前,先蹲低積累能量

當然,最近的新話題都圍繞在「斜槓青年」上,零工經濟也是相似的概念,追求的都是不要被工作給綁住,而是能夠隨時掌握自己的時間,同時經濟方面又不用擔心的境界。

但我其實已經歷經職場超過半年的時間,工作當然很苦,特別是在電視台,別以為是文字工作大家都是文質彬彬的,其實都是「幹來幹去的」!不過,我真的也滿慶幸自己有挺下來,相信自己一定比同期的同學來得更有抗壓力,最近也一直在思考,如何讓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、更加的準確,而會開始主動的向編輯請教,這些都是我所觀察到的自我進步。不過,反過來想,這也許是在儲備自己的專業知能與實務經驗,替自己未來的「零工經濟」累積能量吧!

arrow
arrow

    豔世喵喵的理財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